2020年 性別平等永續發展研討會

SDGs NCKU

SDG5

2020年 性別平等永續發展研討會

SDG 5 性別平等永續發展研討會




文/傅淑萍
國立成功大學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2020年11月18日在文學院學術演講廳舉辦「SDG5性別平等永續發展研討會」,邀請教育、科技、醫療、法律與移民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性別議題。現場也發表新書《成功女性身影》,紀錄成大女性教師在台灣高等教育的努力。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是成大的校務發展目標,研討會呼應SDGs-5: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所有婦女權力。期勉打造包容與公平的校園,展現大學的社會責任與影響力。
 

以人為本的重新思考 成大實踐性別友善


成大校長蘇慧貞致詞表示,不同世代的女性有不同領導方向,內在都以「人」為中心,務求完整個體的生活與專業不受性別限制發展。成大在制度、空間使用、文化分享、未來技術與典範面向耕耘,以實踐性別友善、多元包容的大學精神。前校長、中研院院士賴明詔也見證改變的成大,理工與人文兼重,有助於不同領域專業人士的溝通。台南市副市長許育典則重視大學學術資源與城市結合,成大作為城市智庫,協助落實幸福社會的願景。
 

大學的社會責任與教育意義,探索教育模式裡的性別不平等


「SDGs性別平等目標做到,就等於達成全人類社會永續經營的發展目標。」成大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陸偉明指出。第一場演講「性別與教育」主題環繞從教育現場出發的重要,大學肩負教育下一代的責任,有必要省思習焉不察的教育模式裡潛藏的性別不平等問題。

台大外文系教授葉德蘭以「共享教育永續春: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性別平等」為題,從國家的視野高度,觀察台灣如何轉譯國際議程,發現在聯合國體系《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之中,與性別相關的具體及執行目標接近總數的四分之一,但在台灣的《永續發展目標》中只有15%。反思政治承諾的框架至關緊要,我們不該對現有成績自滿,要將性別平等放在高教跨領域的連結中心,在執行面對應性別觀點。

台灣女科技人代表人物、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嘉麗在「台灣在科技教育的性別落差及積極作法」專題演講中指出,科技教育愈往高等教育,女性比例愈少,提昇的數據令人失望。從基礎教育的現況來看,PISA(跨國學生能力評估計畫)2015年統計的男女數學與科學平均分數,實無顯著差異,造成性別落差的關鍵是「選讀科學的意願」直接影響科技領域的人數,也就是女性選讀科學的意願遠低於男性。
 

溝通形塑認知,科技產業裡的性別現象


台灣藝術大學副校長薛文珍分析〈2019工程師職涯發展與性別差異調查〉的數據,觀察男女科技人對職場發展方向的期待,發現對工作環境的認知與職涯看法確實存在性別差異,儘管大多數女性與男性工程師皆認為,主管的性別不影響領導力,但實際上女性平均獲利比男性高四倍以上;而職場上的男性所遇到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的難題,也需要借鏡女性經驗。

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監事宋順蓮分享在微功商行的工作經驗,以「微型經濟體的實踐:覺醒與創業」為題,探討女性經營模式的力量,特別是女性團隊關係緊密、兼顧家庭與工作、公司小而組織嚴謹、協力夥伴之間專業連結。而過去參與婦女團體經驗促發的覺醒,讓宋順蓮在乎其他女性是否享有經濟獨立。
 

再會吧,南丁格爾:重新檢視護理師形象被建構的傳統


長庚大學人文社會醫學科教授張淑卿具有護理背景,兼具歷史學門的訓練,她以「在護理領域看見性別:台灣的歷史經驗」為講題,運用從西方到台灣的觀察視角,檢視護理現場。南丁格爾是現代護理始祖,建置護理工作專業化,同時促進護理工作女性化,但在奉獻情懷的向度之外,不可忽視南丁格爾統計與研究的能力,順應當時女性走出家庭的風尚,逐步創造護理的新型態。

受限於歷史想像,護理人員易將被要求的道德與奉獻內化為對自身的看法,康寧大學長期照護學系教授盧孳艷就以「護理勞動條件與職場權益」為題,分享倡議權益的重要觀點之一:護理專業工作者絕大部分是女性。領照並執業者只有不到60%,離職率高,各級醫院每年總計約有6000人力短缺,且護理師執業年數比起其他國家也偏低。
 

法律層面的衝突與協商:導向可期待的務實未來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授陳竹上為研討會上唯一男性講者,針對「台灣還在重男輕女嗎?離婚時子女監護權歸屬的觀察」所提出的問題,他斷言「That’s for sure!」,因為從出生登記的嬰兒到土地遺產繼承歸屬的性別比例,觀察由生到死的人生光譜兩端,法律中的性別仍不平等。

子女監護權歸屬的數據也顯示,夫家爭取男孩監護權的力量較大,但反映在都會區的落差較小,或許是因女性勞參率較高、經濟獨立,減少了傳統束縛的影響,較可能朝向子女最佳利益方向來考量子女親權歸屬。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學程博士生何佩芝以「輔助人工生殖科技(ART)體現性別友善的生育自由」為題,思索立法方、醫療方與需求方之間的關係,台灣《人工生殖法》限制受術對象為不孕夫妻,未全面考慮單身男女與LGBTQ的生育自由。當性傾向與婚姻不再是ART的框架,從女性主義觀點重新檢視生育自由的法律適用性,首先應跳脫父權觀點的不孕思維,並尊重女性身體的自我決定權。

國際移民的啟示:不要簡化,要複雜化!

中山大學博雅教育中心教授唐文慧在「移民母職:父權還是賦權」專題演講中,呼籲各界重新思考移民與母職交織的生命經驗究竟是壓迫,還是解放?唐文慧以東南亞移民台灣與台灣移民歐美為研究對象,發現性別化差異是共通之處。女性經驗通常與「母親」角色有關,東南亞移民常是為了回饋原生家庭母親的辛苦,台灣則是身為母親為了孩子而選擇移民。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曾熏慧談「多元文化的官方論述與民間實踐」,從單一價值到肯認文化內部差異,並由族群身份擴展至性別與階級差異的反思與討論。她認為,官方政策朝向建構新住民形象,因新南向政策所推動的「娘家外交」標舉新住民第二代的自身優勢。官方的價值建構方式,往往以血統論而忽視教育與環境條件,加速標籤所形成的爭議,引致微歧視。
 

從性別出發,回歸為完整的人


研討會的綜合討論由成大臺灣文學系教授楊芳枝主持,她提問,性別作為既定的交織性結構,如性別與階級交織表現在科技業與護理專業的性別比例與其所伴生的問題,女性作為能動者如何參與、如何改變?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是不斷改變的進程,也致使新二代身份的重新建構,台灣的性別結構在當下有什麼轉變?可往什麼方向發展?

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嘉麗回應,應持續提升教育。女性受教育程度與社會進步正相關,眼界與聲量均能提高。

陽明大學護理學院臨床暨社區護理所教授盧孳艷指出,COVID-19疫情更凸顯護理人員勞動條件、勞動環境等的問題,官方與社會希望護理人員到第一線貢獻專業、被社會需要,但避而不談過勞的問題,護理界整體也抱有此時表現、奉獻的熱誠,責任卻加諸基層人員而非管理階層,不過,當其他身份與職業也開始要求成立工會,集體發聲,二十年來的努力慢慢有成,是見到總是要求護理人員衝鋒陷陣的真實情況時,略感欣慰之事。

曾熏慧認為,現代女性的教育程度已相當高,但研究所以上的高等教育性別比例卻懸殊,此現象與女性的生命歷程有關,結婚生子的壓力讓她們回歸家庭。若要討論女性就業或參與勞務市場的過程,要回歸如何看待家庭內部分工的問題。

唐文慧視教育為階級再製,是貧窮與階級問題,針對移民議題凸顯的女性處境,台灣婦女運動要朝向女性在全球化下的團結,不只是一國或菁英階級的團結,女性主義者要以更完整的論述、堅定的立場,來對抗全球化之下分化移民女性為好與壞的主流想法。

楊芳枝補充,必須思索去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影響婚姻或國際之間流動的人群。教育是賦權,也是階級複製,要如何思考其中緊張的關係?科技方面,AI(人工智慧)的發展,在資本主義剝削的體系下,使某些人被拋棄在制度之外,人類變成多餘的存在,科技教育是否包含如何超前部署?

吳嘉麗著眼教育翻轉階級的功能,人們永遠都是制度下互動的一部份。每個人都要面對AI的挑戰,應以教育建立健全的人格才能調適。若不要看輕個人,每個人都有潛能在各種衝擊下做出改變。

成大婦女研究中心主任蔡幸娟提出《最後理想國》、《美麗新世界》與《1984》三本書回應科技帶來的挑戰,因為三書涉及許多性別議題,例如:歐美現在提供性服務功能的女性機器人,猶如性工作者是物化女性的產業,人工智慧時代將物化提升到新層次;對思考的衝擊還有「育種中心」,當母親變成機器管線,母職的轉變也是發展生殖科技技術會面臨的討論。吳嘉麗回應,正在籌拍《科學少女》,思索母職與科技交織的問題。

蔡幸娟表示,反思跨文化移民的母親角色,其母語或文化系統,已無法透過母親角色承擔所有的教育責任。《美麗新世界》透過制約來達成想要的教育功能,育種機器就是國家父權的介入。

楊芳枝直指現在所熟知的性別形態與問題未解,發展科技建置事物的方向卻傾向因人類缺陷太多而忽視人類,不免本末倒置。思考科技與性別政治的複雜性時,尤其應該回到「人」的價值。

楊芳枝的總結,與會議開幕時,蘇慧貞致詞相呼應:「不能忽略性別,更應該循此思考人性」,為整場研討會留下最佳註解。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0-12-30 

 

NCKU SDGs

永續發展目標

701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雲平大樓西棟7樓

2022©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國立成功大學SDGs離岸團隊擁有全球風能維護團隊5年的全球風控中心,並擁有5年的第一套商業套化輪播式光達設備;除建立捲簾式的移動監控技術,與ECN展示現歐洲海事外展能力。建築複合功能設計團隊與建築外置經驗塔在介紹節能建築的同時,驗證建站技術也在技術中心及平台上進行技術測試,分享階段平台成果試驗成果未來生結合應用的架構,以作為開發系統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