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經濟X永續轉型】碳權大揭密:探索碳權、碳交易與企業責任-國立成功大學永續發展SDGs

【綠色經濟X永續轉型】碳權大揭密:探索碳權、碳交易與企業責任

SDG7

【綠色經濟X永續轉型】碳權大揭密:探索碳權、碳交易與企業責任

Synergy Correlation

文、圖/成大研發處
 
成大研究發展處與成大循環經濟社、永續創新社的同學們共同舉辦的【綠色經濟X永續轉型】​​系列講座迎來尾聲,第四場子講座於 12 月 14 日順利結束,本場講座邀請到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的柯方甯副總經理以碳權、碳交易為題進行分享。

本次活動由成大循環經濟社社長陳可心,引用印地安人的經典名言「當最後一棵樹枯死,最後一條河被污染,最後一條魚被吃掉,我們才知道:原來錢,是不能吃的」作為開場,同時勉勵眾人應主動思考和實踐永續。研發處曾淑芬副研發長帶領大家反思日常中出國旅行和做實驗研究皆會產生碳排,又有鑑於今年碳權交易所的成立,希望大家對於碳應該要有更深的認識。
 
柯方甯副總經理在講座一開始簡單介紹資誠的幾項特點:是四大會計事務所中規模最大的公司、成立創新的永續行銷小組,以及包含非財務資訊的第三方確信與查核的服務項目,非常歡迎成大的同學們多多了解或加入資誠的行列。

接著,柯副總經理針對講座分成 3 個部分做說明,第一部分主要說明全球推行碳權和碳交易的背景:ESG 新經濟的崛起和自願性轉型成強制性市場。歐盟、美國近來對永續相關規範和要求力道逐漸加大,力求做好碳洩漏的管理以及降低境外非受碳排嚴格管制的競爭力,而台灣身為重要的商業貿易夥伴必會受到影響,因此金管會也提出相對應的配套措施和方案,例如要求揭露氣候與溫室氣體盤查相關的資訊、永續發展行動方案(相當於公司自理 4.0)、綠色金融 3.0 以及碳費相關規定。
 
第二部分則介紹碳交易和碳稅,目前全球有 73 個碳定價機制運行 ,不同的國家有不一樣的碳定價和交易制度,總共涵蓋 23.9% 的排放。講者提到外部成本內部化、自然資本有價化是應該做的,否則我們將會讓生活的環境持續惡化,而為了達成將升溫 1.5 度 C 的目標,一噸碳的價格以科學計量方式來看應該在 50 至 250 美金的範圍,然而台灣課徵的碳費遠不及這樣的價格。無庸置疑的,未來碳已成為重要的資產;碳有價但不是定值,而是具有變動性,因此該如何配合外部市場並配合企業營運,做好碳資產管理將成為未來企業財務一大重點。

最後一部分,柯副總經理為大家詳細解說兩種不一樣的碳權,分別來自強制性市場和自願性市場。若碳權來自強制性市場,例如政府針對該產業的平均碳排強度制定一條基準線做總量管制,以運行排放交易機制。碳稅費機制、邊境調整機制也是強制性市場的一種,如此會產生配額(排放許可,Allowance);相反,自願性市場則是核發額度(減量信用,Credit),讓非受管制對象可以進行碳抵換達到碳中和,或利用自身的減碳專案放到碳抵換平台進行交易。目前台灣只有自願性市場,而今年成立的碳權交易所並非碳抵換中的第三方驗證單位,而是更貼近碳權經紀人或媒合者的角色,協助企業做碳諮詢、國內碳權交易和國外碳權買賣。
 
柯副總經理針對碳權和碳交易,以及企業永續潮流和規定內容說明十分清晰,讓參與者可以系統性和從國際角度了解碳在淨零潮流下是如何有價化和被交易,又是如何影響企業營運、國家經濟和我們的生活。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3-12-18

成大循環經濟社社長陳可心開場引言,勉勵眾人應主動思考和實踐永續

研發處曾淑芬副研發長帶領大家反思日常中出國旅行和做實驗研究皆會產生碳排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的柯方甯副總經理以碳權、碳交易為題進行分享

成大研究發展處與成大循環經濟社、永續創新社的同學們共同舉辦的【綠色經濟X永續轉型】​​系列講座迎來尾聲

成大 ESG 產學技術媒合會 減碳循環經濟技術量能豐沛

SDG7成大 ESG 產學技術媒合會 減碳循環經濟技術量能豐沛

View more
成功大學機械系與光陽工業公司合作研發成果發表會 暨「第三期機車工業─電動機車技術展示場」開幕典禮

SDG7成功大學機械系與光陽工業公司合作研發成果發表會 暨「第三期機車工業─電動機車技術展示場」開幕典禮

View more
配合能源轉型與國家自製衛星計畫 成大產學創新再添新章

SDG7配合能源轉型與國家自製衛星計畫 成大產學創新再添新章

View more

NCKU SDGs

永續發展目標

701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雲平大樓西棟7樓

2022©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國立成功大學SDGs離岸團隊擁有全球風能維護團隊5年的全球風控中心,並擁有5年的第一套商業套化輪播式光達設備;除建立捲簾式的移動監控技術,與ECN展示現歐洲海事外展能力。建築複合功能設計團隊與建築外置經驗塔在介紹節能建築的同時,驗證建站技術也在技術中心及平台上進行技術測試,分享階段平台成果試驗成果未來生結合應用的架構,以作為開發系統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