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張永達、李秉璈雙個展-國立成功大學永續發展SDGs

第 18 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張永達、李秉璈雙個展

SDG11

第 18 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張永達、李秉璈雙個展

Synergy Correlation

 
文/鍾小倩 圖/鍾小倩、劉建明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 3 月 23 日於成大藝坊舉辦「第 18 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張永達、李秉璈雙個展」開幕暨頒獎典禮,本活動主辦單位為國立成功大學、成大藝術中心、與財團法人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李仲生基金會董事長黃步青和藝術中心副藝術長楊佳翰出席致詞,並由獲獎藝術家張永達與李秉璈分享創作心得。現場參與民眾和藝術家近距離交流、討論藝術作品,氣氛輕鬆愜意。

「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的特色在於開放性,只要作品具有原創性、個人風格和當代精神,無論使用何種媒材,凡海內外各地區華人均可參加。經過 5 位評審委員 3 輪嚴格的初選、複選以及總審核與深入討論,最終由張永達和李秉璈兩位藝術家分別獲得「第 18 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並獲得新台幣 30 萬元的獎金和獎座作為肯定。

李仲生基金會董事長黃步青致詞表示,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其初衷為實踐李仲生老師的精神,推廣與鼓勵現代藝術創作,歷經許多風雨,如今成為台灣藝壇的指標。「許多歷屆得獎者現在是在台灣發光發熱的指標性藝術家,在藝壇上備受肯定。」黃步青認為,視覺藝術獎利用藝術中心的平台來展示不只對成大好,也有利於基金會對當代藝術的扶植與推廣,希望這個獎項可以在成大持續下去。

藝術中心副藝術長楊佳翰致詞分享,「身為大學裡的藝術展演空間,除了定期展演,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扮演藝術教育平台」,藝術中心從第 9 屆開始和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合作辦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項」,至今已歷時 9 年。第 17 屆起藝術中心更積極扮演藝術平台的角色與當代年輕藝評人合作,期許成大藝術中心在整個藝術創作生態中扮演重點角色。成大雖然沒有純藝術創作的系所,卻透過各種合作與活動致力於傳承藝術教育、支持現代藝術家。楊佳翰強調,成大作為南部重要的大學,這是它的貢獻方式,期待成大未來能持續推動台灣藝術。此外,楊佳翰點出,張永達和李秉璈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本質相似,都是在處理訊息的隨機分佈與疊加,只是創作媒材不同,期待與藝術家交流分享創作經歷。

張永達專注於新媒體藝術,本次展覽作品以 Compose(組合)為名,強調多種組合與構成,有的作品透過螢幕畫面呈現隨機的點線結構,有的以聲音表現。在創作過程中,張永達不斷詢問「什麼是真正隨機的構成?創作者在科技媒體的應用上能推展到什麼狀態?」透過保留程式變數,他利用礦石的微量放射為作品帶來不確定性。張永達的作品形式豐富多樣,包括聲音、影像、實驗聲響、聲音裝置和現場演出等,關注主題多為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視的微小現象和聲音,透過實驗和研究探索人與科技、環境之間的關係。

李秉璈以平面創作為主,作品色彩明亮豐富,同一張圖中包含手繪與照片拼貼,資訊量龐大。他表示:「我想做出人面對資訊爆炸的感覺。」創造觀者在視覺經驗的落差,建立混雜各種色彩和物體的畫面。透過獨特的視角,李秉璈詮釋個人對於處於信息洪流中的感知與回應,運用重複切割、鋪色、打磨和拼貼等技法,呈現出對於科技影像和通訊媒體的獨特詮釋。

「第 18 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張永達、李秉璈雙個展」於成大藝坊舉辦,展期為 3 月 20 日至 4 月 27 日。為實踐李仲生先生的遺願,推動現代繪畫的發展,並鼓勵現代藝術創作,財團法人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特別成立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該獎項每兩年舉辦一次,旨在不分媒材、年齡、性別等條件,鼓勵台灣當代藝術家踴躍參與。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4-03-25

張永達(左)與李秉璈(右)合照。劉建明攝

李秉璈介紹展覽作品。劉建明攝

李仲生基金會董事長黃步青致詞。劉建明攝

藝術中心副藝術長楊佳翰致詞。劉建明攝

張永達利用礦石的發散的微量元素為作品創造不確定性。鍾小倩攝

李秉璈以平面創作為主,作品色彩明亮豐富,同一張圖中包含手繪與照片拼貼,資訊量龐大。鍾小倩攝

張永達介紹展覽作品。劉建明攝

成大考古所與法國遠東學院攜手舉辦研討會 探討跨文化合作與原住民考古實踐的最新動向

SDG11成大考古所與法國遠東學院攜手舉辦研討會 探討跨文化合作與原住民考古實踐的最新動向

View more
向故鄉獻禮 留法旅美臺灣畫家陳錦芳博士個展「臺南 400.美哉臺南」

SDG11向故鄉獻禮 留法旅美臺灣畫家陳錦芳博士個展「臺南 400.美哉臺南」

View more
連結臺灣文化路徑創環境劇場 成大劇場實務前進高雄穿越時空遇見木柵的您我他

SDG11連結臺灣文化路徑創環境劇場 成大劇場實務前進高雄穿越時空遇見木柵的您我他

View more

NCKU SDGs

永續發展目標

701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雲平大樓西棟7樓

2022©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國立成功大學SDGs離岸團隊擁有全球風能維護團隊5年的全球風控中心,並擁有5年的第一套商業套化輪播式光達設備;除建立捲簾式的移動監控技術,與ECN展示現歐洲海事外展能力。建築複合功能設計團隊與建築外置經驗塔在介紹節能建築的同時,驗證建站技術也在技術中心及平台上進行技術測試,分享階段平台成果試驗成果未來生結合應用的架構,以作為開發系統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