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刷失智症藥物導致跌倒與骨折的刻板印象 成大跨域團隊研究成果登上英國醫學期刊BMJ-國立成功大學永續發展SDGs

洗刷失智症藥物導致跌倒與骨折的刻板印象 成大跨域團隊研究成果登上英國醫學期刊BMJ

SDG3

洗刷失智症藥物導致跌倒與骨折的刻板印象 成大跨域團隊研究成果登上英國醫學期刊BMJ

Synergy Correlation

文/樊語婕 圖/成大藥學系賴嘉鎮副教授

跌倒與骨折一向是高齡失智人口的健康大敵!在過去的研究指出,膽鹼酯酶抑制劑與抗精神藥物可能增加高齡病患跌倒及骨折風險。成大藥學系賴嘉鎮副教授團隊分析我國全民健保研究資料庫,匯聚自2006至2017年期間15278位65歲使用上述兩項藥物的高齡失智症患者大數據,推翻了過去研究的結論,發現這兩種藥物並不會增加跌倒及骨折風險,不僅為藥物洗刷過往刻板印象,也為病患及家屬增添用藥安全的新知與信心,這項研究發現已經於9月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我國失智症患者超過30萬人(註1),在臨床上普遍使用膽鹼酯酶抑制劑延緩失智症患者認知功能退化,使用抗精神藥物控制病人行為精神症狀。在過去的研究指出,上述兩種藥物的使用可能引發低血壓、昏睡、影響行動能力等副作用,增加病患跌倒及骨折風險。成大藥學系副教授賴嘉鎮團隊自2018年起鎖定此議題,開始研究「針對高齡失智症患者,使用失智症藥物『膽鹼酯酶抑制劑』以及『抗精神藥物』與跌倒及骨折之風險進行探討」(Use of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and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and the Risk of Falls and Fractures: self-controlled case series)。
 
醫藥統計跨界 分析健保大數據
研究團隊結合成大藥學系副教授賴嘉鎮、藥學系碩士生王馨敏、成大統計系碩士廖姿淇、成大醫院精神部醫師張維紘、英國倫敦大學(UCL) 博士 Kenneth Man 共同合作,透過醫學、藥學、統計……等跨界合作,利用我國全民健保研究資料庫大數據,納入自2006至2017年期間,15278位65歲使用膽鹼酯酶抑制劑與抗精神病藥物的高齡患者進行分析,歷經三年的努力,結果顯示病患在使用藥物「之前」就已經具有很高的跌倒及骨折風險,因此這兩項藥物的使用並非是造成病患跌倒與骨折風險的主因。
 
團隊研究的成果在今年7月獲得英國醫學期刊《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簡稱《The BMJ》)接受,並於9月9日刊登。《The BMJ》為全球內科醫學領域的指標性頂尖期刊,國際引用指標Journal Citation Report所發布的最新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為39.89,本次發表刊登再次證明我國、成大生醫前瞻的研究能量。
 
聚焦時序與藥物 分析因果關係
本次研究採行自我控制案例系列(Self-Controlled Case Series)設計,與傳統的世代追蹤研究(Cohort Study)或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不同,著重在分析事件發生的時間(When)而並非誰(Who)發生的事件。團隊利用這樣的特性探討高齡失智病患發生跌倒及骨折事件的時序與藥物的因果關係。
 
研究將高齡失智病患的觀察期依照藥物使用情況進行分類,分析在不同時序上,包括用藥前、住院期間、失智症治療期間、停止用藥……等不同時間點,探討藥物與跌倒及骨折風險的關聯性,結果發現原本跌倒及骨折的風險在使用藥物之前最高 (約6倍),在使用藥物之後降低 (約1.3),且慢慢漸進降低回復至無增加風險。
 
賴嘉鎮進一步說明「適應症干擾」(Confounding by Indication),係在判斷藥物與跌倒骨折風險的因果關係時,必須考慮病人的原發疾病與背景風險所導致的研究偏差。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藥物治療可能增加跌倒及骨折風險,主要是因為病患在接受治療期間本就處於生理較為虛弱的狀態,跌倒風險較高,即使藥物的使用可能有效穩定病患症狀,藥物使用期間病患跌倒與骨折的風險仍然會比日常情況更高,在藥物流行病學中,此現象稱為適應症干擾。
 
為了證明適應症干擾的存在,研究團隊將病人的觀察期依照藥物暴露情況進行分類,分析不同時序上藥物與跌倒及骨折風險的關聯性。本研究證明過去研究中存在的適應症干擾,進而推翻過去研究的結論,也提醒醫療團隊、家屬與病患本人,在病患恢復更穩定的身心狀態之前,必須持續預防和密切監測跌倒風險。
 
變形蟲運作團隊 跨界輪番主導
本次的跨界研究團隊有如變形蟲般彈性運作,例如在初始階段聚焦研究主題時,由臨床醫學與藥學主責,進入研究方法設計階段,納入統計、程式語言與流行病學專業,執行分析時則由統計分析主導,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專業領銜主導,也造就研究進行更順暢圓滿。
 
當研究進行至最關鍵的論文修改階段,衛福部基於防疫關閉科學資料中心,導致團隊無法進行次分析回應審核委員,原本甚至計畫申請前往當時唯一開放的花蓮慈濟醫院分中心,所幸,疫情稍緩後進入微解封,衛福部開放部分席次,讓團隊及時完成論文修改,得以在今年9月登上《The BMJ》期刊。
 
致力藥學研究 守護人類健康
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全球約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了2050年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賴嘉鎮強調,高齡失智症治療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現今可選擇的藥物非常少,且藥物的功效僅能延緩認知功能退化、無法治癒疾病,成果有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FDA) 在今年6月批准新藥 Aducanumab,不僅價格昂貴,效果也引起全球醫藥界正反論戰。「身為藥學研究的一員,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讓醫療人員、病患與家屬充分了解藥物的效果與副作用,通過臨床數據,找出最佳的藥物選擇、劑量,增加病患對藥物的耐受性、提升服藥順從性,讓疾病獲得控制,並且減少精神行為、其他併發症,以及相關藥物不良反應。」
 
從攻讀博士期間,賴嘉鎮就專注於多國、臨床、流行病學研究,於2010年起加入亞洲藥物流行病學網絡(Asian Pharmacoepidemiology Network,AsPEN),持續與亞洲各國學者協力進行跨國研究,近年來致力於整合台灣各類型資料庫,例如全民健保研究資料庫、醫院電子病歷、疾病登錄資料等,持續提升資料庫研究的品質。目前他正投入「生物製劑、癌症治療、精神與神經內科藥物有效性與安全性研究」,近期「分析台灣、香港、英國、韓國等地兒童與青少年使用抗精神病藥之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事件風險」,將發表刊登於知名期刊《流行病學和精神科學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持續幫助學界與大眾了解藥物的效果與副作用在不同族群間的差異。
 
今年賴嘉鎮投入一個為期三年的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利用全球大數據和臨床試驗結果預測新藥在真實世界中的效果 (PREDICT計畫) 」,鎖定最新型糖尿病藥物為研究標的,透過臨床試驗、多國資料 (包括台灣、美國、加拿大、英國、丹麥、韓國)及台灣多中心電子病歷,模擬並預測新藥未來在台灣臨床使用的效果,將有助於提升我國藥物開發、臨床治療與新藥引進決策等面向的精準與效率,進一步守護國人健康。
 
註1
資料來源 台灣失智症協會
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估算台灣45-64歲失智症人口有11,310人,加上65歲以上失智人口,推估民國109年12月底台灣失智人口共303,271人,佔全國總人口1.29 %,亦即在台灣約每77人中即有1人是失智者。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1-10-04
 

與民眾齊心抗疫 成大推全台首創長新冠自主照護平台

SDG3與民眾齊心抗疫 成大推全台首創長新冠自主照護平台

View more
南科數位牙體教學中心成大揭牌

SDG3南科數位牙體教學中心成大揭牌

View more
成大護理與醫工合作開發OralUp有口讚─透過擴增實境引導口腔肌能訓練APP 榮獲2022新創組銀牌

SDG3成大護理與醫工合作開發OralUp有口讚─透過擴增實境引導口腔肌能訓練APP 榮獲2022新創組銀牌

View more

NCKU SDGs

永續發展目標

701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雲平大樓西棟7樓

2022©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國立成功大學SDGs離岸團隊擁有全球風能維護團隊5年的全球風控中心,並擁有5年的第一套商業套化輪播式光達設備;除建立捲簾式的移動監控技術,與ECN展示現歐洲海事外展能力。建築複合功能設計團隊與建築外置經驗塔在介紹節能建築的同時,驗證建站技術也在技術中心及平台上進行技術測試,分享階段平台成果試驗成果未來生結合應用的架構,以作為開發系統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