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建築團隊「湧動」作品獲「永續光環境創意展」銀牌並捐贈園區永久展示-國立成功大學永續發展SDGs

成大建築團隊「湧動」作品獲「永續光環境創意展」銀牌並捐贈園區永久展示

SDG9

成大建築團隊「湧動」作品獲「永續光環境創意展」銀牌並捐贈園區永久展示

Synergy Correlation

  •  
文、圖/成大建築系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團隊的「湧動」作品以優異的光影藝術表現,於去(2024)年桃園中原文創園區為促進臺灣開發永續材料的可能性及生活美學之蓬勃發展舉辦的「永續光環境創意展」燈光藝術裝置競賽中,在眾多報名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銀獎佳績,展現團隊在永續材料應用的創新可能。展期結束後,團隊也在 3 月 17 日將作品捐贈園區,使其得以永久留存,並繼續向大眾展示。

代表贈與典禮的杜孟澤、林聖洋兩位同學表示,本次贈與活動對「湧動」這個作品來說別具意義,使其不但在國產木材選用、客製化預製加工、乾式組裝工法等方面的低碳建造能被看見,更讓其透過贈與落地生根於在地,讓作品實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建築低碳循環。

「湧動」作品由沈揚庭老師領軍,帶領杜孟澤、黃廉凱、林聖洋、簡任謙、珇睿‧巴阿里甕等 5 位碩博士生進行低碳建造結合科技藝術的創作。為了能夠實現灰蝶從蟲卵孵化到羽化飛翔的連續動態,設計團隊憑藉機器人木構築的創新技術設計出仿生的木曲面造型,使得作品在白天可以透過蜂窩狀的仿生結構反應出堅硬的外殼實體,象徵著孵化前的卵殼期。同時,團隊在整體結構中嵌入可程控的 RGB 燈條,藉由如同呼吸般的燈光漸變,使得作品在夜間就轉化成燈光主導的輕柔線條,象徵著羽化後的煽動的蝶翅。這一設計在構造與燈光、堅實與輕柔、穩定與動態、白天與夜晚之間實現了層次的變化和寓意的轉換,讓整體作品充滿生命的律動。

團隊表示,「湧動」作品是一件「會呼吸」的作品,巧妙地運用光線在結構體之間的流轉,轉譯出灰蝶孵化的瞬間。作品不僅賦予了呼吸的意象,象徵著生命的展開,同時也呼應了永續光環境競賽對於環境的深切關懷。

「湧動」作品挑戰低碳建造與科技藝術的結合,因此在實際的執行面上須要克服2個技術挑戰,一個是如何用低碳木材做出仿生的木曲面結構,另一個是如何將燈光與結構結合形成夜間的科技藝術動態效果。首先在木曲面結構的構築技術上,設計團隊透過數位雙生模型,事先模擬了整體的仿生造型,並透過分區拆解獲取了構成造型的所有正曲面與反曲面參數。根據這些參數資料,設計團隊運用數位製造技術(包含機械手臂與數位車床)對 2×4 與 4×4 木材進行客製化接頭元件加工,使每個構成木框單元都有其特殊的正曲面或反曲面連結角度,最終組裝在一起便會形成如蝶卵般的仿生外型;另一方面在科技藝術的挑戰上,設計團隊採用可以程式控制的 RGB 條燈,將燈條依附在部分的木框上,目的是透過夜間弱化部分結構可視性的同時,有被燈光所強化的框體就可以有效的展翅圖案,如此一來便可與白天的包覆性外觀形成對比,達到白天與夜晚的2元性轉換。此外,設計團隊透過對燈光顏色與明暗時間的程式控制,突顯了夜間的作品線條的模糊性與流動性,形成會搧動翅膀的科技藝術視覺效果。指導老師沈揚庭表示,湧動這個作品表現出的是一種技術力賦權設計(Technology-empowered Design)的概念,將設計與技術之間相互迭代的過程發揮到極致。透過這種迴圈,設計不再僅是靜態的概念表達,而是與技術緊密結合的動態實踐。

值得一提的是,設計團隊為了作品可以進一步從生命週期的角度實現「低碳」的精神,避免展後形成無法利用的建築廢棄物,團隊在展覽過程中便與園區方提前規劃其後續的延續價值,最後與主辦方協調出以贈與的方式讓這座木構能繼續留在桃園中原文創園區,成為一個休憩的涼亭空間,使其能以另一種身分承傳建築的永續循環理念。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5/03/24

 

「 湧動 」作品白天與夜晚呈現完全不同的狀態與寓意 

杜孟澤 (左3)與林聖洋 (左4) 兩位同學代表團隊參與「永續光環境創意展」捐贈活動與受訪

設計團隊對燈光顏色與明暗時間的程式控制,達到蝶舞的科技藝術效果

成大建築團隊以 「 湧動 」作品榮獲「永續光環境創意展」銀獎佳績

電力電子三合一研討會聚焦探討「電網固態轉型」 22-23 日成大盛大舉行

SDG9電力電子三合一研討會聚焦探討「電網固態轉型」 22-23 日成大盛大舉行

View more
運用 AI 打造好眠科學 共創睡眠智慧醫療新未來 智慧睡眠雲端判讀訓練工作坊 連續第四年超過百人參與

SDG9運用 AI 打造好眠科學 共創睡眠智慧醫療新未來 智慧睡眠雲端判讀訓練工作坊 連續第四年超過百人參與

View more
再創佳績 2024 TMS 海報論文競賽成大材料所師生締造多項紀錄

SDG9再創佳績 2024 TMS 海報論文競賽成大材料所師生締造多項紀錄

View more

NCKU SDGs

永續發展目標

701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雲平大樓西棟7樓

2022©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國立成功大學SDGs離岸團隊擁有全球風能維護團隊5年的全球風控中心,並擁有5年的第一套商業套化輪播式光達設備;除建立捲簾式的移動監控技術,與ECN展示現歐洲海事外展能力。建築複合功能設計團隊與建築外置經驗塔在介紹節能建築的同時,驗證建站技術也在技術中心及平台上進行技術測試,分享階段平台成果試驗成果未來生結合應用的架構,以作為開發系統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