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舉辦為期 5 天的田野踏查,走訪「雲豹的故鄉」-位於屏東縣霧臺鄉的臺灣二級古蹟魯凱族好茶舊社,透過親身踏查當代聚落與古蹟的歷史,增強學生對南島民族及文化資產保存的認識。
成大考古所教授台邦.撒沙勒以及綽號「小獵人」的當地嚮導杜義雄帶領 15 名成大學生,以新部落禮納里為起點,沿著族人過往的返鄉路徑,一路上行經多個重要的歷史遺址和景點,包括已經廢棄的田間小屋、過往的學校、教會、農耕土地、採集石板的採石場、紀念碑等,循著當地族人的導覽腳步,踏上魯凱族人的漫漫回家路,了解舊好茶部落背後的歷史意義。
台邦.撒沙勒教授表示,和其他原住民聚落相比,要抵達舊好茶部落難度更高,一路上必須經過岩壁、懸崖、過溪等,不僅需要攀住繩索、扶緊繩梯,還需留意野外虎頭蜂與毒蛇的威脅,從海拔 3、400 公尺一路上升到 1000 公尺,至少需要 6 個小時路程才能到達。
好茶舊社石板屋聚落 2016 年入選「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MF)世界建築文物守護計畫名單,是繼 2004 年澎湖望安花宅後,臺灣第二個入選的世界級文化資產,更是唯一被列入的原住民聚落。
在舊好茶部落出生、長大的台邦.撒沙勒教授表示,部落傳說在 600 多年前,魯凱族始祖 Pulaluthane(普拉路洋)從 臺東的 Shikiparichi(古好茶)帶著一隻雲豹來此狩獵,過後便帶著族人翻越山頭在 Kucapungane(古茶布安)定居,因此又稱此地為「雲豹的故鄉」。聚落代代傳承、不斷擴大之後,族人開始尋覓新地,移居至阿禮、霧台、神山等地,發展成其他魯凱族部落,舊好茶也因此成為魯凱族重要的發源地。而當地族人不僅將雲豹奉為神獸,也有禁獵雲豹的習俗。
成大師生一行人也入境隨俗,除了體驗當地特色石板屋、燒柴煮飯自給自足外,更協助清理重要遺址周圍雜草,並在小獵人的帶領下,進行雲豹石、頭骨架以及小米祭等傳統祭祀活動。
台邦.撒沙勒教授提到,過去的部落時代存在著獵首文化,目的是嚇阻敵族侵擾、捍衛土地。獵回人頭後,會攜回祭場進行祭拜,並安座在石板疊砌的頭骨架上,且讓每個被獵的人頭面向他們所屬的部落,可以遙望自己的故鄉,「雖然獵人頭聽起來很血腥,但後續的處理安排,其實都是心存敬意與尊重的。」
台邦.撒沙勒教授也指出,這次實地踏查對於考古研究有相當大的進展,同學們在實地踏查的過程中,比對了日治時期人類學家森丑之助撰寫的《生蕃行腳》後,發現書中記錄位於霧臺的頭骨架其實真正地點是在舊好茶。由於書中並沒有精確指出部落,讓他們過去在霧臺其他地區搜尋未果,這次的嶄新發現,讓大家都相當驚喜,也說明了實地調查的重要性。
「實地踏查歷史遺跡,才能用自己的角度詮釋,發現書中沒有告訴你的事。」回憶長達 5 天的舊好茶部落之旅,成大考古所碩二生張馨云表示,親自踏上這塊土地、與部落族人相處,那種體驗與感動是閱讀再多書籍也無法體會到的經驗。在旅程的最後,大家一齊種下小米,祈求順利成長,將來有機會大家再一起回到舊好茶走訪。「當你種下小米,你就已經是部落的一份子。」
台邦.撒沙勒教授盼望學生透過這些體驗課程,更認識臺灣的山村聚落風貌與歷史文化,領略考古的奧妙,也期望大學有機會能與部落建立長期夥伴關係,將知識與量能帶入部落,讓舊好茶不再只是一個古蹟,而是族人們真正可以回鄉居住、生活的原鄉。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2-12-16
成大學生實地踏查,進行測量作業
杜義雄嚮導(左)與成大考古所台邦.撒沙勒教授(右)
舊好茶部落不易抵達,一路上必須經過岩壁、懸崖、過溪
小獵人杜義雄嚮導介紹石板屋
好茶舊社頭骨架碑石祭祀
學生燒柴煮飯,自給自足
石板疊砌的頭骨架
團隊丈量石板屋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所舉辦為期 5 天的田野踏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