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大學整合南部科研力量 研發首座國產岸基式擺臂波浪發電機組-國立成功大學永續發展SDGs

成功大學整合南部科研力量 研發首座國產岸基式擺臂波浪發電機組

SDG7

成功大學整合南部科研力量 研發首座國產岸基式擺臂波浪發電機組

Synergy Correlation

 
文、圖/成大水文中心
 
國立成功大學攜手南臺灣多所大學與科研機構,成功研製全台第一座國產岸基式擺臂波浪發電機組「擎浪者(WaveArm)」。該發電機組今(4)日完成水槽測試,表現優異,發電效率超越國際同類產品,標誌著台灣在海洋再生能源技術上的重大突破,為推動永續發展與能源轉型作出具體貢獻。

跨領域協作打造國產創新技術
 
此研發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補助,國立成功大學主導,整合成大近海水文中心、水工試驗所、水利系,以及南臺科技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事資訊科技系、工業技術研究院和聚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專業力量。團隊涵蓋機電控制、結構設計、能源材料、海洋工程、現場觀測、水工試驗、數值模擬等多個領域,展示了跨領域合作的高效成果,為台灣開發多元能源方案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創新設計提供高效低衝擊解決方案
 
「擎浪者」採用創新性的擺臂結構設計,系統由浮筒、擺臂與能量擷取系統(PTO)組成,總重約 3 噸。海洋波浪永不停歇,「擎浪者」透過波浪的上下運動帶動浮筒驅動發電機,全年無休均可發電。「擎浪者」的岸基式設計允許設備安裝於防波堤上,避免海上施工,降低對漁業和海洋生態的影響,可協助國家快速實現海洋能發電的目標。
 
計畫總主持人成大近海水文中心主任董東璟教授表示:「這一階段我們打造了千瓦級原型機進行測試。歷經近兩年的研發,水槽測試結果令人滿意,期望國科會能持續支持後續的研發與實地測試。」南臺科技大學兼南科育成中心主任陳宥任教授補充道:「這台原型機的所有元件均為自主設計與本地製造,完全掌握了關鍵技術,是國產能源技術的一大突破,未來有機會成立並進駐南部科學園區,為園區廠商提供新的綠電來源。」成功大學水工所蕭士俊所長則強調:「希望以這次波浪發電機的研發為契機,推動更多跨校合作,形成南臺灣科研創新的聚集效應,助力國家海洋能源開發政策的實現。」

助力淨零目標開創能源新方向
 
國科會以「2050淨零減碳」為目標,推動前瞻性科技開發與實踐,補助學界在氫能、海洋能、儲能與電網系統以及碳捕捉再利用等專題研究中尋求突破,特別注重實務應用。「擎浪者」擺臂波浪發電機組作為第一期計畫的重要成果,象徵台灣在再生能源領域邁出嶄新一步,也為未來我國的海洋再生能源開發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4-12-04

成大研發之「擎浪者」波浪發電機

岸基式波浪發電機安裝在防波堤上之預想圖

日本秋田大學蒞臨成大 討論未來潛在合作

SDG7日本秋田大學蒞臨成大 討論未來潛在合作

View more
台灣能源轉型新里程 成大發布全國首份電業整合資源規劃指引

SDG7台灣能源轉型新里程 成大發布全國首份電業整合資源規劃指引

View more
成大 ESG 產學技術媒合會 減碳循環經濟技術量能豐沛

SDG7成大 ESG 產學技術媒合會 減碳循環經濟技術量能豐沛

View more

NCKU SDGs

永續發展目標

701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雲平大樓西棟7樓

2022©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國立成功大學SDGs離岸團隊擁有全球風能維護團隊5年的全球風控中心,並擁有5年的第一套商業套化輪播式光達設備;除建立捲簾式的移動監控技術,與ECN展示現歐洲海事外展能力。建築複合功能設計團隊與建築外置經驗塔在介紹節能建築的同時,驗證建站技術也在技術中心及平台上進行技術測試,分享階段平台成果試驗成果未來生結合應用的架構,以作為開發系統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