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 系列報導】驅動學習的力量 惡地 3.0 展望逐步建立培養韌性的實踐基地-國立成功大學永續發展SDGs

【USR 系列報導】驅動學習的力量 惡地 3.0 展望逐步建立培養韌性的實踐基地

SDG11

【USR 系列報導】驅動學習的力量 惡地 3.0 展望逐步建立培養韌性的實踐基地

Synergy Correlation

文/劉姿佑 圖/成大惡地協作 USR 團隊
 
國立成功大學惡地協作 USR 團隊長期深耕臺灣西南淺山惡地,今(2025)年又再度通過教育部 USR 計畫,大學與區域將持續共創出極限村落的無限可能。展望本期新目標,計畫主持人、成大都計系張秀慈老師表示,惡地是相當獨特的學習環境,是驅動學習、成長的力量,未來希望逐步建立成大山村教室,讓惡地成為「培養韌性的實踐基地」。

過去普遍認為惡地先天資源條件不足,走向沒落似乎是自然趨勢,但張秀慈老師認為這是「以鄉養城」、「以農養工」的主流觀念影響所致,人們若能反轉對繁榮的刻板印象,用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待惡地,就會發現惡地極具發展潛力。
 
張秀慈老師指出,惡地有其獨特的文化歷史脈絡,例如臺南左鎮人口規模不到 5000 人,當地卻擁有 4 間歷史悠久、建築宏偉的教堂,文化、族群、宗教等很值得深入探究。而外界看來惡地土壤貧脊生存不易,但居民因應環境條件的韌性發展同樣引人入勝。在張秀慈老師心中,「惡地是教室裡的偉大事物」,就像是永遠瞭解不完的謎之黑洞,師生不斷與之開啟跨域對話,將能探索出更多不一樣的可能。
 
惡地協作 USR 團隊成軍超過 10 年,由國立成功大學 12 位教師以及 3 位專案同仁,在臺南左鎮、龍崎、高雄內門、田寮等惡地社區,透過教學和研究,與在地夥伴合作,連結跨領域師生,串聯場域經營,推動臺灣西南惡地共學、共做、共感的創生實踐。

大學與社區長期相伴,對參與其中的各類關係人來說,「惡地協作」不只是大學校園的計畫名稱,而是既可以實現小我,亦具有共同成就大我的社會意義。
 
例如社區居民觀察發現,因為師生頻頻進到社區「擾動」,反而把大家集結在一起,讓社區一改原本死氣沉沉的面貌,提高居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西拉雅族青年 Vukin Takalomay 也說:「因為學生的參與,讓我有勇氣回到家鄉。」
 
惡地協作團隊專案經理林玲安發揮社工師長才,加入惡地協作團隊近 2 年,除了回到家鄉台南工作之外,更因為需要經常拜訪社區,讓自己更能發展戶外騎單車的個人興趣,進而從中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
團隊另外 2 位同仁曾思茜、林筱棋共同表示,研究所在學期間即藉由課程及研究認識惡地場域,畢業後選擇擔任計畫專職,除了很能夠發揮在校所學以外,也鍛鍊自己跟人群互動,以及與產官學研各單位聯繫、接洽的經驗值,人生職場初體驗收穫很多。

張秀慈老師表示,與計畫的 2 位共同主持人:建築系簡聖芬老師、都計系黃偉茹老師,經營協作主題的教師社群已超過 10 年。大家最初走進惡地的出發點是好奇,除了累積長年合作默契的教師社群夥伴,能夠「一起跨域,讓成大更有溫度」之外,也從中更加發現身為大學教師,其優勢與職責可以發揮的是整合資源幫助地方,讓自己「成為別人的祝褔」。
 
張秀慈老師提到,大學教師肩負教學、研究、服務、輔導的重任,過去在這些工作角色中感到四分五裂,而進來惡地近 10 年來,最開心的是能把這些事情當作資源,整合在一起。「透過教學帶學生去社區學習的同時,也開始有機會發展研究主題,做教學、研究的時候同時也在服務地方。最棒的是輔導,跟學生一起搭車去社區是最自然的輔導,學生也說好喜歡這種暫別校園出來呼吸的感覺。」
 
有別於市區、校園較為緊張、競爭的快節奏,張秀慈老師認為,生活方式不應只有一種選擇;期待來到惡地的人們都可以「打開五感,好好感受慢下來的感覺」。不僅輔導系上學生,本期惡地協作與踏溯臺南合作,首度推出「左鎮人在哪裡」大路線課程,預估帶領近千位成大各學院的學生走進惡地,親自感受惡地迷人之處。而對社區來說,讓更多不同學院的學生走進惡地進行跨文化學習,也開啟未來觀光發展的更多嘗試。

惡地協作團隊聚焦關懷惡地的環境、經濟、制度、社會等場域議題,自 2020 年起已連續 3 次獲教育部資源挹注。團隊長期耕耘的努力備受各界肯定,國際間也相當好奇此一臺灣經驗,目前惡地協作已加入以教學實踐知名的國際大學網絡 EPIC-N、加入 ABCD Higher Education Working Group 的社群月會討論,積極於國際經驗之交流與推廣。
 
張秀慈老師致力於以在地特色持續開啟國際對話,亦強調 USR 是大學與社區共創的成果。她說,USR 不是只屬於大學的資產,也應與社區互惠,例如課程成果回到社區,能加以應用在高齡關懷、產業發展、外部資源爭取等,大學的專業知識與社區的在地知識相互加乘,能更加發揮知識的擴大效益。因此,「大學可以努力去做的事情是扮演好舞台、平台、後台三種角色,既幫助地方特色讓外界看見,也媒合各界資源跟社區協力,並提供專業知識繼續支持地方發展。」
 
因應高等教育轉型,USR 被認為是大學永續必修課。分析成功大學發展 USR 得天獨厚的優勢特色,張秀慈老師表示,成大以工學院起家,相當注重實務應用;11 個校區遍布臺南各地也有地緣之便;加上校友、教職員工生等社會網絡關係強大,幾乎走到哪都能跟熱情的成大人一拍即合;還有臺南滿滿的人情味也是很大的幫忙。訪談最後,身為大學教育工作者,她發人深省地說:「教育不是只有追山頭,頻頻追求一山高過一山,之後呢?惡地協作期待的是可以跟大家一起共好,變成群山、共同成就一片美麗的風景。」
 
深入認識|惡地協作
惡地協作(collaborative badlands)網站
惡地莿竹林 Podcasts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5-06-16
 

成大惡地協作團隊今(2025)年再度通過教育部 USR 計畫,3.0 版新目標是要讓惡地成為「培養韌性的實踐基地」。圖為團隊在社區業師的帶領之下,深入生態秘境龍崎工廠調查

惡地協作計畫主持人、成大都計系張秀慈老師表示,惡地是相當獨特的學習環境,是驅動學習成長的力量。圖片中團隊前往田寮內門交界的馬頭山進行山林生態學習

因應高等教育轉型,USR 被認為是大學永續必修課。成大惡地協作團隊的教育理想是大家一起共好,共同成就一片美麗風景。圖為團隊邀請人社中心同仁及成大 USR 權益關係人參加左鎮堊地時光滋味餐桌尾牙

大學與社區長期相伴超過 10 年,對參與其中的各類關係人來說,「惡地協作」不只是大學校園的計畫名稱,更具有相互成就的社會意義。圖為團隊以火把夜行促進跨單位合作,活化高雄內門木柵溝坪聚落間的步道

成功大學考古所師生 參與魯凱族舊好茶社原住民傳統石板屋重建

SDG11成功大學考古所師生 參與魯凱族舊好茶社原住民傳統石板屋重建

View more
林榮三台灣文學講座在成大登場 蘇偉貞作家分享創作歷程

SDG11林榮三台灣文學講座在成大登場 蘇偉貞作家分享創作歷程

View more
【93 週年校慶】成功大學 113 年成大體育季 繞場活動及校園定向越野賽 凝聚情誼與傳承成大人精神

SDG11【93 週年校慶】成功大學 113 年成大體育季 繞場活動及校園定向越野賽 凝聚情誼與傳承成大人精神

View more

NCKU SDGs

永續發展目標

701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雲平大樓西棟7樓

2022©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國立成功大學SDGs離岸團隊擁有全球風能維護團隊5年的全球風控中心,並擁有5年的第一套商業套化輪播式光達設備;除建立捲簾式的移動監控技術,與ECN展示現歐洲海事外展能力。建築複合功能設計團隊與建築外置經驗塔在介紹節能建築的同時,驗證建站技術也在技術中心及平台上進行技術測試,分享階段平台成果試驗成果未來生結合應用的架構,以作為開發系統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