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國際化浪潮及新南向政策的推動,教育部推動數項對外交流活動,國立成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也曾舉辦數次與海外臺灣學校的合作見習、史懷哲計畫,其中幾位師資生在參與此類活動過後,持續展現想往海外繼續探索的企圖心,於是與成大教育研究所的董旭英教授共同爭取本次的海外教育實習計畫。
本次計畫以「多元文化」、「雙語教育」為探究核心,選送成大 4 位實習師資生至雅加達臺灣學校(Jakarta Taipei School;下稱:雅臺校)進行長達 60 天的海外實習。該校推行中、英、印 3 語教育,以臺灣教材教授繁體中文,並透過朗讀、作文與競賽驗收成果。英語課程分為應用與考試兩軸,兼顧國際與升學需求。校方同時融入印尼教育體制與多元文化,如宗教、Pancasila(印尼建國 5 原則)課程及傳統藝術教學。實習期間,實習生設計中秋與童玩課程促進文化交流,並參訪皮影博物館與火山景點,深化對在地文化與遺產傳承的理解。
語言教育的實施策略與探究
雅加達臺灣學校推行以中文、英文、印尼文為主的 3 語教育,對外的招生亮點為採用臺灣教科書進行繁體中文之教學,該校設有附設幼兒園、小學、中學部,在課程設計及師資招募上下了不少功夫。以中文課程而言,會從接觸注音的發音及聲調差異開始,再延伸到生字的唸讀,在培養到一定程度的中文基底後,會鼓勵學生去參與國內外的各項華語文競賽,同時,校內也會定期舉辦作文、演講、朗讀以及閱讀心得競賽等等活動來提供驗收學習成效的機會。
雅臺校在英語教學方面,與臺灣有較大的不同點。該校另外設有「國際語文部」,隸屬該部門的英語科專任教師會專門培訓參與對外英語辯論之選手,在其系統性的訓練下,該校屢屢在國際間的大小賽事上創下佳績。此外,在提升英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性的同時,該校也考量到需要因應僑生考試,故選擇將英文課程劃分為由外籍英語教師教授應用課程,臺籍教師則教授符合大考趨勢的課內課程。在段考考卷的設計上,也同樣參照雅思檢定考試、臺灣學測 2 種題型,以取得良好的平衡點。
在配合臺灣課綱的情況下,雅臺校同樣也遵照當地的教育體制,加入宗教(宗教概論、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課程,以及 Pancasila(印尼建國 5 原則)課程。其中部分課程同藝能科,聘請印尼籍教師進行授課,並融入印尼的當地風俗特色進行課程設計,像是音樂課教師會教學生彈奏印尼傳統樂器,童軍課則教授繪製 Batik(印尼傳統服飾)的圖騰、烹飪當地以波羅蜜製作而成的甜點等等,即便該校是以臺灣文化為主軸,仍不失對於其他多元文化的尊重及力行文化傳承。
多元文化浪潮下的共榮、共融
此次計畫的推行要點除了深入觀察雅加達臺灣學校的語言教育策略以外,也看準該校學生國籍組成、宗教信奉的多元性,故以「多元文化」訂定為該計畫的另一項重要核心。經實習生討論過後,決定以「中秋文化課程」、「臺灣童玩節」的形式進班教學,使學生有機會以不同的視角接近、接觸臺灣文化,同時鼓勵他們試著連結自身的生活經驗,回想自己是否曾聽說過這些文化特色,或是分享在當地與其相似的節慶、風俗習慣等等,促進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另外,實習生也透過週末或國定假日期間安排多次文化參訪、研習。像是參觀當地的 Wayang Museum(皮影博物館),其為一座專門展示印尼傳統皮影戲與木偶文化的博物館,且其樣式及圖騰皆會因為地域而產生不同的改變或蘊含在地特色,呈現深厚的文化價值與歷史意涵。此外,實習生也跟著當地的火山嚮導一同前往泗水攀爬 Ijen(伊真)及 Bromo(布羅莫)火山。前者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酸性硫磺火山湖以及世界唯二的藍火;而後者則有沙海、適合觀賞日出的自然景致。透過這些文化參訪活動,除了讓實習生更了解文化的多樣性,也讓我們意識到傳承與維護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5-11-11
成大實習生參與藝能科研習,體驗笠草編織工藝(左)。除中學部觀課外,實習生也至小學部低年級觀察其學習中文之方法
實習生入班辦理中秋文化課程(左)並舉辦臺灣童玩節,帶領當地學生進行七巧板體驗(右)
Wayang Museum 皮影博物館的展品(左)及皮影戲演出(右)
Ijen(伊真)火山上的硫磺搬運工人及 Bromo(布羅莫)火山景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