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材料系、臺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結合地方創生臺南新農業生物科技生產合作社,投入開發具有嘉南平原旱地特色作物高粱桿製備生物炭,日前於臺南市鹽水區竹埔社區喜德彩葉草溫室發表。期許在學界藉由新農業科技並結合地方產業創新的努力下,能夠推動與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
此計畫隸屬「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贊助指導大專院校農村實踐共創計畫」,由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系蘇彥勳教授領軍,再加上成大資源系陳偉聖副教授、臺大生傳系王淑美副教授,並結合臺南新農業生物科技生產合作社顏振標博士的團隊。
生物炭有極佳的吸附力,可封存二氧化碳,存入土壤可讓土壤更健康。蘇彥勳教授表示,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COP)近年所推動的「千分之四倡議」;若是每年增加千分之四的碳蓄積量於土壤表層 40 公分中,就能平衡每年因人類活動增加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不僅可使土壤更健康及提升農業產量,還能達到控制全球平均升溫低於攝氏 1.5 到 2 度的遠程目標。
王淑美副教授表示,從種植農作物的第一級產業,進而從事農產品的加工第二產業與銷售農產品及加工產品第三產業,並由此進行地方創生。因應全球氣候變遷,開發嘉南平原旱地在地特色作物高粱生物炭不僅具在地特色,也符合國際趨勢。
顏振標博士表示,結合新農業科技與地方特產進行創生,因應全球環境變遷,開發嘉南平原旱地在地特色作物高粱生物炭讓資源使用控制在環境承載量和回復力之限度內循環使用自然資源,整合傳統知識和現代科技,以謀求新型態的協同經營體系,貢獻在地社會經濟成長,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處里山倡議的願景。
蘇彥勳教授團隊發現;目前所開發的生物炭產量較一般限氧條件提升 20-30 %,並具高比表面積,有效減少農業廢棄物,同時減少了熱解過程中的碳損失,並增加了土壤中的碳持久性與作物生長生物質提升的成效。台灣農業為最早加入「千分之四倡議聯盟」,臺灣地處亞熱帶,每年要達到千分之四的固碳量目標雖然不易,強化推動生物炭料源供應及應用管理,利用嘉南平原旱地在地特色作物高粱發展生物炭,建立生物炭料源示範基地,結合新農業科技與實現區域農業永續發展的目標。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3-11-20
地方創生團隊展示高粱桿與其生物碳
在地特色作物高粱生物炭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