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蘭遮博物館常設展更新 成大帶民眾跨越 400 年從大員到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永續發展SDGs

熱蘭遮博物館常設展更新 成大帶民眾跨越 400 年從大員到臺灣

SDG11

熱蘭遮博物館常設展更新 成大帶民眾跨越 400 年從大員到臺灣

Synergy Correlation

文/孟慶慈、圖/蔡育豪、黃恩宇

400 年前荷蘭人在福爾摩沙建造熱蘭遮堡及市鎮,開啟臺南安平聚落及臺南發展歷史,那時的臺南是何樣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與國立成功大學合作更新熱蘭遮博物館常設展 9 月 23 日開幕,特色之一為結合互動裝置與多媒體等科技,展出成功大學建築系、考古所、成大博館等單位多年研究成果,包括熱蘭遮堡與市鎮空間復原平面與模型、歷年發掘文物以及熱蘭遮堡歷史場域 AR 體驗等,要讓大家從室內到戶外穿越時空,感受歷史。

文化部長史哲蒞臨熱蘭遮博物館更新常設展開幕典禮,成大助理副校長兼博物館館長吳秉聲、博物館副館長陳文松、考古所特聘教授劉益昌、建築系黃恩宇副教授等亦出席盛會。開幕式後,史哲等貴賓參觀室內展外,也走到熱蘭遮博物館前廣場透過 AR 看到 400 年前熱蘭遮堡及市鎮樣貌,一面聽取黃恩宇副教授解說並與現今的安平與熱蘭遮堡殘蹟對照,深刻感受到歷史與滄海桑田。
 
原專注於南亞、東南亞建築歷史研究的黃恩宇副教授,2016 年因中研院臺史所副所長鄭維中告知,荷蘭偶然發現 1643 年〈熱蘭遮市鎮地產登錄簿〉手稿,勾起他對熱蘭遮市鎮空間的好奇,並開啟熱蘭遮市鎮空間的重建研究。原以來這項研究只是個插曲,不料愈研究愈有意思,熱蘭市鎮空間重建告一段落後,接著又做熱蘭遮堡建築重建研究,及其他一系列延伸研究,持續至今。
 
黃恩宇副教授表示,研究團隊依據 1643 年〈熱蘭遮市鎮地籍登錄簿〉、《熱蘭遮城日誌》、《東印度報告書》、《大員決議錄》、《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等等文獻,及各幅荷治時期地圖與建築圖像,並對照日本時代地籍圖、等高線紀錄與遺構調查,參考荷蘭建築家西蒙.斯蒂文的理論著作,才逐漸獲得現有研究成果。期間頻繁到安平進行遺構與現地調查,也到印尼與荷蘭訪視 17 世紀的建築遺構與空間紋理,前後歷經逾 5 年時間,終於重建出 17 世紀熱蘭遮堡與市鎮之復原平面與虛擬模型。
 
研究的辛苦一言難盡,黃恩宇副教授說,熱蘭遮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片斷且瑣碎,17 世紀的荷蘭建築用語不一,各類建築術語的意義也因時間有所改變,他必須一再與中研院及荷蘭的學者討論、請益,甚至飛到荷蘭找線索。他拿出一頁自製的「熱蘭遮堡形式、構造與尺寸說明表」表示,「這個文字不多的表格,前後花費了半年時間」。
 
安平的熱蘭遮堡與市鎮,反映許多荷蘭城鎮的傳統特色,例如「格狀」(grip-pattern)的空間規劃;黃恩宇副教授指出,此源自地勢低平、自古以來即採格狀規劃的淤田,中世紀後期起逐漸運用於城市規劃上。在當年的熱蘭遮市鎮範圍,至今仍可辨識格狀空間特色,但在這個範圍之外,即荷治時期結束後的空間發展,則是蜿蜒曲折的街巷。另外,從幾幅荷治時期地圖也可發現,荷蘭人為了減少颱風造成的損害,曾以木樁和石頭施做市鎮的人工護岸,也曾在市鎮構築運河,這呼應荷蘭長久以來與水抗爭及共存的傳統。
 
熱蘭遮市鎮蓬勃發展,從最初 6 個街廓發展到 23 個街廓,市鎮裡有商館、鐵匠工坊、醫院、刑場、墓園。從 1643 年熱蘭遮市鎮地產登錄簿可知,市鎮裡漢人、荷蘭人與其他歐洲人共居,漢人佔大多數。奇特的是刑場設在堡與市鎮中間地帶,似乎意味著統治者與多數漢人市民關係緊張。
 
重建後的熱蘭遮市鎮空間,比對安平現今舊部落,黃恩宇副教授指出,效忠街是昔日的寬街(Breestraat),延平街是以前的教堂街(Kerkstraat)、中興街為早年的窄街(Nauwestraat)。他也推測安平湯匙山公墓附近的大眾廟,為當年市鎮第一代墓園的大概位置;供奉觀世音的安平觀音亭,緊貼昔日市鎮第二代公墓南側;主祀法力高強李天王的海頭社文朱殿,差不多是當年刑場位置;供奉醫神保生大帝妙壽宮,則接近當年市鎮醫院的位置。前後隱約巧妙的對應,令人稱奇。
 
重建研究之外,黃恩宇副教授將成大博物館先前熱蘭遮堡與市鎮的虛擬實境成果,運用於熱蘭遮博物館戶外建置的AR擴增實境體驗,目前已在熱蘭遮博物館前廣場、瞭望台上、圓堡遺構前等3處,設立 AR 體驗點位;今年底將完成另外8 個點位。透過此 AR 系統,民眾將可設身處地感受 17 世紀熱蘭遮堡及周邊環境的尺度與樣貌,並與現存遺構對照,建立整體的認識。

過去對於熱蘭遮堡與市鎮的調查,受於主客觀因素,多位於安平古堡園區內。近年臺南市政府為籌備臺南 400 相關計畫,與成大進行相關調查研究計畫與考古工作。成大考古所劉益昌教授團隊,陸續在安平石門國小、劍獅埕、安平古堡周邊進行挖掘研究,並於 2021 年初挖掘出土過去不曾發現的遺構--熱蘭遮堡外堡西牆及其排水系統,也在安平劍獅埕發現荷治、清領與日治時期的建築遺構。熱蘭遮博物館常設展更新,也展出近年熱蘭遮堡與市鎮等區域的考古出土文物,讓大眾看見從 17 世紀熱蘭遮市鎮至今日安平的歷史痕跡。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3-09-23

熱蘭遮堡及市鎮空間重建模型 透過多媒體及科技參觀者對 400 年前歷史更有感

針對開幕熱蘭遮博物館前設置的大型 AR 讓民眾得以想像 400 年前的樣貌

黃恩宇副教授赴印尼調查研究

黃恩宇副教授右為了重建熱蘭遮市鎮空間 頻繁到安平進行遺構及現地調查

瞭望台上的 AR 點 在科技協助下民眾可以今昔對照

熱蘭遮博物館裡考古品展示

【92 校慶】共赴禮賢樓之約 創造美的力量共鳴

SDG11【92 校慶】共赴禮賢樓之約 創造美的力量共鳴

View more
開啟一場關於科技藝術的奇異之旅  成大科技藝術碩士生「崎駅點Mysterious Stop」12月16日起開展

SDG11開啟一場關於科技藝術的奇異之旅  成大科技藝術碩士生「崎駅點Mysterious Stop」12月16日起開展

View more
成大考古所師生於魯凱族好茶舊社聚落策展 慶賀參與之石板家屋修復工程圓滿

SDG11成大考古所師生於魯凱族好茶舊社聚落策展 慶賀參與之石板家屋修復工程圓滿

View more

NCKU SDGs

永續發展目標

701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雲平大樓西棟7樓

2022©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國立成功大學SDGs離岸團隊擁有全球風能維護團隊5年的全球風控中心,並擁有5年的第一套商業套化輪播式光達設備;除建立捲簾式的移動監控技術,與ECN展示現歐洲海事外展能力。建築複合功能設計團隊與建築外置經驗塔在介紹節能建築的同時,驗證建站技術也在技術中心及平台上進行技術測試,分享階段平台成果試驗成果未來生結合應用的架構,以作為開發系統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