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課程就讓你成為科技藝術的編舞專家? 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卻由一群成大的師生僅花費 5 天的時間就辦到了。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沈揚庭老師透過通識中心暑期的模組化課程,推出「人機共舞:機器手臂與科技藝術的跨領域整合實作」的科技藝術實作課程。該課程以「人機共舞」為主題,在短短的 5 天內以自行開發的骨架辨識技術連結機械手臂的正向動力學控制,讓學生能用肢體語言就教會機械手臂跳舞,打破了過去大家對於機械手臂應用的刻板印象,更將機械手臂與舞蹈藝術相互結合,成為一種新的科技藝術創作媒材。
「人機共舞」這門課緣起於兩年前由成大規劃設計學院陳建旭院長所帶領的國科會計畫「島嶼演譯:科技藝術場域轉譯與跨域共舞創作計畫─以馬祖為實踐基地」。該計畫在兩年的發展歷程當中跟安娜琪舞蹈劇場的謝杰樺導演與葉于瑄舞者合作,從編舞者與跳舞者的觀點出發,捨棄複雜的編程式操控機械手臂的方法,轉而以肢體動作作為一種新的控制介面,允許編舞者能夠透過直覺而自然的肢體語言,在經過骨架辨識技術的轉化後,直接成為機械手臂的連續動作。如此一來機械手臂就不再僅只是生硬的生產製造工具,而成為了能與舞者共舞的創作夥伴。
在歷經「島與演繹」國科會計畫兩年的研究開發,以及 2024 年在高美館的《人機共舞: 跡》的公演洗禮後,計畫成員沈揚庭老師與王宓琦博士候選人遂有了將這個新開發的科技藝術對外推廣並往教育扎根的想法,並在通識中心的支持下,在 2024 年暑假推出了「人機共舞:機器手臂與科技藝術的跨領域整合實作」的科技藝術實作模組化課程。
人機共舞的模組化課程秉持著三大特色: 教學模組化、學習跨域化、成果專案化。在教學上採用 5 天的模組化課程,因此將許多的技術包裝成能夠敏捷應用的模組,減少學員在技術上的負擔之餘,更鼓勵學員將重心放在舞蹈藝術上的創作;在學習上這次的選課成員跨度極廣,包含機械、電機、資訊、水利、地科、企管、建築、科藝等科系,甚至有台大戲劇系的師生特地南下觀課,因此在操作上將同質科系打散,使每個分組都能有異質的跨域成員,增加大家在小組合作時的多元跨域思維;在成果表現上,課程不以成績為唯一考量,而是以專案導向的方式,希冀個小組都能創作出一段 3 分鐘的人機共舞做為成果,讓大家能知道所學為何,所用何處,更能在共創中激發大家的跨域合作潛力。
人機共舞課程的教學過程除了教導大家以骨架辨識作為機械手臂動作控制的核心技術外,也請到了舞蹈藝術家葉于瑄來帶領大家思考舞蹈創作的方法,尤其是如何讓舞蹈動作能夠轉譯成機械手臂的姿態表演。最終人機共舞課程的期末發表安排在建築系的小半圓廣場,並邀請舞蹈藝術家王珩老師擔任外評。發表時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闡述背後的創作概念與技術細節,並進行一段 3 分鐘左右的人機共舞主題表演。各組所訂立的主題皆非常具有創意,同時也展示了 5 天的跨域合作的成果。
演出的主題內容包括第一組:雨停滯天空之間,機械手臂以左右擺幅的動作彰顯舞者左右交叉的舞蹈手勢。第二組:機械手臂與POPPING的火花交織,以機械手臂俐落的短線移動與急煞來表現出舞者演繹機械舞時的肌肉迅速地收縮與放鬆的爆震感。第三組:智能舞動,透過機械手臂黏滯且平滑的大擺福動作,以及加裝在機械手臂末端的魚鰭,創造出鯊魚在海中漫遊的優閒感。第四組:喂~同學,以機械手臂展現韻律操活潑輕快的節奏並形成人與機的帶動唱氛圍。第五組:OANA,以機械手臂結合手勢的變動,兩者教之互動的影子成像如同皮影戲般成為一種新的科技藝術表達媒材。
受邀擔任講評的王珩老師表示,這次跨領域模組化課程的機會,讓學生們能夠實際接觸表演藝術以及跨領域合作,更能在短短 5 天內完成科技藝術的人機共舞實作演出,成果非常令人驚艷。她希望這次的經驗能在學生心中種下對科技藝術及跨領域合作的火苗。技術講師建築系王宓琦博士候選人則提到,在此次課程中,刻意減少了程式及理論細節的講授,更著重於技術上的串接與應用。通過專題導向的方式,來自不同科系的同學共同為人機舞蹈創作而合作。令人驚喜的是,參與課程的同學中很多皆是原本對藝術領域接觸較少的工程背景。然而在 5 天的課程中,同學從對藝術跟舞蹈充滿疑問到後來對直接演繹出科技與藝術結合的人機共舞,可以說在課程中實現了自我的突破。而透過舞蹈藝術串連起這場跨領域的課程更讓大家體認到,原來「我的科技你的藝術僅有一支舞的距離」!
維護單位: 新聞中心
更新日期: 2024-07-12
成大建築系沈揚庭老師透過通識中心暑期的模組化課程,推出「人機共舞:機器手臂與科技藝術的跨領域整合實作」的科技藝術實作課程
透過骨架辨識將肢體動作轉成機械手臂作動
學員創作舞蹈的過程
全體師生合影